中国人用客车( Coach )一词涵盖所有载运人员的车辆;英国人却用巴士( Bus ,大陆地区译为公共汽车,台湾地区译为公车)来指面向公众载运许多人的车辆;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人时而用客车,时而又用巴士,奉行严谨哲学的欧洲大陆则把巴士与客车连在一起使用。
从语义学上来讲,巴士与客车都是指以运载旅客为主的汽车,前者意指在城市道路上沿固定线路运行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载客车辆,后者是指在城市间公路上按时刻表在车站提供公共运输服务的载客车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巴士与客车分别涉及不同的门类(城市公共交通业、道路运输业);运输科学理论中,巴士与客车则属于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在制造商和运营商眼里,它们是具有不同技术特征和要求的车型。
中国的巴士与客车产量早已超过欧盟 25 国的总产量,但在品质和价格上远不及欧盟 15 国的总价值,且使用范围远不及欧盟制造商。当越来越多的外国客商纷纷前往中国采购各种巴士与客车时,中国人才欣喜地发现全球大市场,而且“中国制造”很有市场竞争力,于是各种巴士与客车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不论车商规模大小。
宇通客车一次性出口古巴 1000 辆已成为中国巴士与客车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这张订单,汤玉祥调侃地说:缘于一次偶然,有点天上掉馅儿饼的味道。此话在某种程度上确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景:中国制造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客车世界观,而外国客户也还没有中国巴士与客车的品牌概念。
中国巴士与客车的目标市场在哪里?谁是客户?他们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如何在当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这都是需要解答的一系列后续问题。许多人热心地解读外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宿命论,实际上,应当反过来思考和解答: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如何在世界市场上本地化,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客车世界观。
欧洲商人很早就看到中国即将崛起的苗头,在西欧巴士与客车制造业向东欧大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外国经销商开始代理中国制造的巴士与客车,或取得地区经销权。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客车世界观,更没有实际的海外营销经验,中国制造商们对外商的帮助与合作都很是感激。这种商业模式推进和强化了在中国本土形成世界巴士与客车制造中心,许多制造商可能成为“接单定制加工”的车间。
金龙客车到欧洲参加车展,章启月大使在展台表示:要为中国制造进入欧洲开拓市场提供签证等方面的后勤服务;国家质检总局为宇通客车颁发进出口商品免检证书,这些举措都显示了中国政府为巴士与客车制造商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的强大政治支持,而制造商们都还没有想到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市场营销。
巴士与客车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车辆制造商把巴士与客车卖给客户(运营商)之后,还要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任何先进的车型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制造商能够及时供应配件和维修服务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因此,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要在世界市场上立足,一定要有扎根当地的举措,类似外国制造商在中国合资或合作创办工厂,以利建立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不少制造商已在中国广大的地域上成功地建立起有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中国与世界的市场差异就是一个看不见的国界,只有把脚步跨出国界才能实现客车世界。
一次在飞机上偶遇一位从苏丹回国休假的四川民工,他在谈及当地的工作与生活的经历时,简直如数家珍:在 22 个月中不仅学会许多当地的语言,而且还在管理当地民工……对照起来,许多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还对主动找上门来的海外客户沾沾自喜,虽然把车卖到了海外,却不知道客户的使用情况,未来的市场在哪里?
世界观( World View )是认知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类知觉的基础架构,意思是“着眼世界之上”。个体通过世界观来理解世界,并且与它互动,这个词所表达的是人们所拥有的广泛世界的认知,而这源于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经验。
客车世界观绘成的世界地图将超越国界的限制,因为巴士与客车除了是人类交通工具之外,同时也是人类经验、地理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可用经济资源、社会文化系统和语言系族的综合产物。事实上,只有当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才能获得商业成功。
从概念上入题,仅作为《客车世界观》专栏的开篇。